反思殖民教育的歷史 有益愛國者治教育才

教聯會副主席胡少偉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於5月16日在京向夏寶龍主任匯報香港最新的教育發展,並感謝港澳辦一直支持特區政府推動教育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猶記得2月《流浪地球2》在港上映11天,票房只收410萬港元,不及同期上映的台灣電影《想見你》。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不單在內地受熱捧,在世界多地也取得不俗的票房,並由香港紅星劉德華主演卻在港遇冷。事實上,內地電影一直在港不受歡迎,除了可能是香港影院擁有者對內地的偏見外,這不認同內地的觀念在香港各個階層或多或少是存在的,且不在少數。如何增強港人對國家和內地同胞的認同?解決這問題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去培育新一代貢獻國家所需!

 

經歷了150多年殖民統治,回歸前的香港教育灌輸是一套西方文化和價值,殖民教育忽視和排擠了當代中國及民族認同,使很多受教的港人在意識上與內地同胞形成一道鴻溝。加上冷戰時期西方傳媒的宣傳誤導,許多港人對內地產生偏見,相當多的港人甚至逢中必反。古人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當前不少港人對自己中國人身份的迷失,特區政府和建制派要在觀念上正本清源,反思和弄清殖民教育的歷史,讓仍受影響的「中立」港人放下思想上的包袱。

 

回顧殖民歷史,英國佔領香港後於1853年便決定普及英文教學,以利於管治香港。港英當局於1860年頒佈《教育革新計畫》,扶植英文教學,貶斥中文教學,「重英輕中」的殖民教育政策於19世紀中葉便在港確立。20世紀初,1902年的《教育委員會報告書》提出要將教育經費及資源集中提供給少數上層華人子弟,企圖通過「以華制華」策略強化對香港的控制。二戰後,據1951年《菲莎報告書》,港英當局在1952年頒佈《教育條例》,嚴格管制學校管理、教師註冊資格以及教師聘用,並對教科書的選用建立審批程式,愛國思想、民族意識等不能在教科書涉及。那年代堅持愛國教育的學校,受到無理的干預和迫害,有愛國學校校長甚至被遞解出境。1967 年的暴動後,港英政府表面上維持一個「非政治化」教育體系,暗地裡深化殖民教育。1971年出台《教育條例》規定師生在校內嚴禁使用「祖國」、「民族」、「國籍」等詞語,並迴避中國近代史尤其是鴉片戰爭歷史,而是竭力美化殖民統治,強調英美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港英政府在擴展中等教育時,強化「疏離中國親近英國」的殖民教育,推行「重英輕中」教學語言政策,抬高英語教育和西方價值觀,貶低中文教育及祖國的發展,造就了香港重視英語和西方文化、輕視漢語及厭惡內地的社會觀念。當時想出人頭地的學生就必須學好英語,子女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大部份華人家長的期望。受殖民教育久而久之的浸染,香港社會塑造出英語和西方價值高於一切的心態。與此同時,港府英人縱然在政治及文化上高高在上,但卻沒有強力打壓華人傳統文化,如文武廟在殖民統治初期擔當華人利益的仲裁者。相對其他殖民地的經驗,殖民者在港的文化優越建構是較隱性地進行的,港英政府謹慎地經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並刻意淡化與當代中國相關的內容。回歸前,香港經濟迅猛發展、國際地位上升,港人的優越感「水漲船高」;加上當時「落後的」國家對比高尚西方文化、港英政府開明並尊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象,使長期身處被殖民的港人建立了一套所謂「在地化」身份認同,並進一步模糊了自己國族的身份。故此,不少港人一直將國家和內地同胞視為香港社會的外來者。

 

回歸祖國廿多年的當下,很多在港的「80後」、「90後」仍對殖民地懷有迷戀,部份原因是其祖父兩輩有逃難來港的經歷,亦因其兒時受殖民教育所影響。這批中壯年港人因種種偏見和誤解,至今對特區政府和中國內地仍有抵觸情緒。在這個不利的社會環境中,特區教育當局及愛國教育工作者要毋忘初心,帶領全港師生、家長學好國情國安教育,並明白國家是以有別於西方進行現代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於今年2月7日發表《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鑑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香港要建立一套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觀念,要去除殖民教育的影響,認識全球百年的大變局及學懂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才能培育出一批有愛國心的下一代貢獻中華民族的復興!

 

 

2023年5月18日 (幫港出聲)

 

附加資訊

  • Open directly: No
版權所有© 2024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