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命教育 提升學生抗逆力

立法會議員、小學校長 朱國強

 

教育局早前公布最新《小學教育課程指引》,更新七大學習宗旨,包括強調培養國家觀念、中華文化及價值觀教育等;新指引同時建議學校增加彈性編排的課時至不多於兩成半,並會於本學年以先行先試模式推行。對上一次《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已是二○一四年,這些年來社會環境出現不少變化,今次教育局在小學課程作出檢討及更新,使香港教育發展能夠與時並進,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學指引》建議小學按「三大方向」及「七大重點」優化課程規劃。「三大方向」其中一大方向是立德樹人及創造空間,而「七大重點」又以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為首。過去正向教育和生命教育由學校自決推行,價值觀教育推行力度不足。對於當局正視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善用彈性課時 開展多元活動

 

在課時方面,新指引將小學彈性課時比例,由現時的一成九提高至兩成半。學校可彈性運用課時,加強推行全方位學習活動,開展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其中,學校可騰出課時,加強推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正面的態度。學生有機會走出課室,通過各種學習體驗活動,作出深刻的反思,從中認識自己,培養自信心,反思珍惜生命的重要性,箇中的學習效果來得更深刻。倘若日後能夠騰出更多課時,學校將可開展更多元的生命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並設時段集中跟學生探討一些生命教育的課題,有助深化學生學習成效。

 

增加資源教材 提供評估參考

 

事實上,目前教育政策的僵化及高度競爭性,單一的評估方式,加劇學生的挫敗感及情緒問題。而疫情持續近三年,至今仍不能恢復正常的校園生活,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根據教聯會於六月底進行一項有關價值觀教育的問卷調查,在受訪的二百多位中學同工中,超過六成半中學教師指今年復課後整體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變差,情況急需關注。

 

教育局應帶頭做起,給予學校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才能帶動校長及老師思維,讓價值觀教育成為學校真正關注的事項。從課程層面,當局可提供更多到校專業支援,協助學校推行相關教育,建立一套完整及有系統的品格及生命教育課程。

 

至於教材,當局設立的價值教育教材庫,數量及主題的廣泛性有待增加,建議將前綫寶貴的經驗進行有系統性的整理,豐富教材內容。此外,目前推行價值觀教育欠缺成效指標,難以令學校判斷推行相關教育的成效,當局可多提供不同有效評估參考例子,讓學校掌握推行的成效。

 

除了在課程層面作出改革外,教育局應該同步增撥人手和資源,重點發展正向教育和生命教育。從近年學生輕生事件接二連三出現,反映相關教育未能落到實處,流於表面化。過去不少學校推行正向教育的培訓時,基於價低者得的準則招標,結果服務機構提供的培訓未如理想,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根據筆者觀察所得,有時老師可能未能掌握如何教,才符合學生在人生旅途中有機會遇到的潛在挑戰。故此,未來重中之重的工作,應要加強專業培訓。

 

筆者建議設立正向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核心課程,在教師的職前培訓中,加入正向教育元素,讓他們運用NLP的技巧應對現實中學生出現的潛在問題、如何突破限制性信念、建立正面管教模式等等。只有教師掌握推行的原理及如何教,學生才會產生改變。至於校長,應設法讓他們重視推行正向教育,建立對正向教育的願景。

 

提升專業培訓 正向融入課程

 

此外,定期邀請具有成功經驗的學校分享也是非常重要。既能引起老師動機,也使學校有模仿對象。過去我所屬的學校,正是以正向改變一所面臨殺校的禁區村校,成為區內受歡迎的學校。通過接受系統性而具水平的培訓,更能收事半功倍的果效。

 

為了加強對學生身心的支援,建議增設一校一教育心理學家/受培訓的正向教育主任。長遠而言,教育局應設立研究部門,檢討現行的教育政策,改革教育制度,減低競爭和比較,並把正向教育元素,加強融入課程之中,使教育的重心回歸愛和育人。

 

另外,可考慮建議教育局多做宣傳及溝通工作,並鼓勵企業盡社會責任分擔教育公眾的工作,讓社會人士及家長更容易理解課程發展路向及理據,全社會一同為下一代教育共同努力。

 

2022年9月27日 (星島日報)

 

版權所有© 2024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